"形而上者谓之气,形而下者谓之器"的意思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5 20:16:12
如题.要简单易懂.复杂一点野没多大关系.先在此谢过

《易经·系辞》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化而裁之谓之变;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措之天下之民,谓之事业。”。通常的理解是,大道无形,故旧形而上,器用之物为有形,是为形而下。“形而上学”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、理学大体相通,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,“形而下学”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,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“形而上学”,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。

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在《易传》中“道”的意义是多样的,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“三才之道”即天道、地道、人道。《易传》中所谓“天人合一”就是“三才之道”的合一。中国古典哲学谈“天人合一”是先讲统一,后讲对立的。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(《易传·系辞》),前些天,我提到“道”字说中国古典哲学无论是儒道释三家,他们所说的“道”归根到底是一样的,都是天地人等万物如何生成,在运行规律上有分歧,这也是为什么成为不同派别的主要原因。儒家认为这个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道在于天,这个天我认为有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两种,儒家主要讲主宰之天。有些把这个天神化,有些认为是理,认为是心,认为是气等等。它的统一部分就是道是可知的,可以感悟到的。 《易传》说:“见乃谓之象,形乃谓之器。”(《系辞》)有一定的形状才叫器。在这个问题上,《易传》认为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”(《系辞》)象与形是相互对待的。张载认为“象”也是形而上的,“气化”就是道;程颐、朱熹则认为“象”是形而下的,与“器”同类。其实,“象”也是有分类的,“在天成象”,这个象和器一样都是“道”的具体形态而已。我前面说“道”也有分类。朱熹认为天地一理,万物中又各自有各自的理是有道理的。这个象也一样,有微观可见的,也有宏观的可与“道”混淆的。“器”是“象”在人可见的物质的具体形态。 那么,为什么说“形而上”与“形而下”呢?我前些天便开始思考这个“形”字。“形”不能简单的解释为“形状”,从这句话的意义上来讲,一是“道”与“器”的分界,二是接近“器”。这个“形”按我的理解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。那么“器”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,怎样分哪?我认为“形”只是具体形态中的初步,比如我们说的原意;器就是引申义了。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,认识的还不够确切,我以后还会进一步研究的。 孔颖达《周易注疏》提出“形由